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
攝影與建筑之間,共享著一段悠久的歷史。
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用相機拍攝的照片,由法國科學家和發明家Joseph Nicéphore Niéce拍攝于1826或1827年的《窗外的風景》(the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),可以說是一張著名的“建筑照片”。
2014年,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在“構筑世界:現代攝影與建筑”(Constructing Worlds: Photography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rn Age)展覽中贊頌了攝影帶去的影響——它或許已經改變我們看待建筑、城市,甚至世界的方式。
持續關注這一話題的行走,2024年依舊發布了多篇攝影相關內容。從20世紀攝影大師的介紹,到有方“中國建筑攝影師”系列下7位年輕攝影師的專訪;從專題攝影到旅行攝影投稿,本篇一一進行總結。單擊圖片可跳轉閱讀完整文章,也歡迎大家來年繼續向行走中的建筑學投稿攝影!
斯蒂芬·肖爾
不尋常之地
今年首次來到中國舉辦個人大型作品展的美國著名攝影師斯蒂芬·肖爾(Stephen Shore),其實也是一位“非典型建筑攝影師”。他的興趣并不是圍繞著狹義建筑攝影中的“建筑”,而是“無意識的”、無規劃的、鄉土的和商業的建筑,這些建筑主要(但不限于)出現在美國的高速公路和美國西部。而這種興趣將他與建筑攝影師區分開來。
20世紀70年代,他穿越美國,以全新的眼光記錄美國風貌,完成了系列作品《不尋常之地》。在這段旅行中,他帶了一部大畫幅相機和一臺35mm萊卡相機,用萊卡拍攝的透明彩色底片不但體現出其對形式的敏感,更流露出一種親密感與私人性。
這個系列延續了藝術家一慣的拍攝興趣,將鏡頭指向高速公路、房屋、電話亭、快餐和陽光暴曬的停車場,卻能使我們從嶄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尋常景象。
Franco Fontana
極簡主義彩色攝影
作為彩色攝影先驅和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風景攝影師之一,佛朗哥·豐塔納(Franco Fontana)已經花了六十年的時間來捕捉他周圍的環境。
初看豐塔納,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使人聯想到195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。他對色彩和形式的獨特眼光,將自然景觀剝離至最基本的元素,從而產生引人注目的幾何構圖,其簡潔性令人著迷。
10位你應該認識的黑白攝影大師
黑白攝影有著豐富而迷人的歷史,甚至可以追溯到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的開端。
獨立攝影雜志The Independent Photographer列出了一份20世紀以來10位黑白攝影大師的名單,他們所拍攝的黑白影像,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意義;作為攝影啟蒙,為一代又一代的新攝影師帶去深遠的影響。
向雨婷
給建筑拍一些柔軟的照片
來自成都的向雨婷,是“中國建筑攝影師”系列首位單獨受訪的女性攝影師。
同時擁有建筑學、新媒體、時尚攝影專業背景,以及常年的旅行經歷,都為向雨婷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形成帶來重要影響。
她坦言自己沒有固定的工作習慣,在拍攝現場更多靠的是直覺,保持輕松的拍攝手感;不太追求視覺上的震撼,而是希望自己的拍攝與自己的生活有所聯系。因此即使是拍硬朗的建筑,她的照片也是柔和的。
梅可嘉
拍“不完美”的照片
梅可嘉,職業建筑攝影師,現居杭州。
曾在原地建筑事務所工作6—7年的梅可嘉,在從建筑師變成攝影師的過程中,拍攝視角也從只專注于建筑本身,慢慢變成更關注建筑與人物、環境的共鳴。
目前梅可嘉認為,好的照片應是“立體”的。這個“立體”指的是照片的多維度,像一張帶有聲音的“live”圖像。雖然干凈簡潔、幾何感強的畫面也是需要的,但更多時候他會希望將視角放大一些,看看建筑身邊發生的故事。就好像Mir在The Mir Way里說的,“...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ide stories in life.”
一組有趣的照片,會包含很多小插曲。可能有人不喜歡,覺得這樣不完美。如果說這是一種不完美的話,那么梅可嘉希望自己可以拍些不完美的照片。
鄭國棟
把愛好變成職業
鄭國棟,職業建筑攝影師,現居杭州。
有美術基礎的鄭國棟,從外貿行業轉行建筑攝影,也已經有十余年時間。攝影對他來說,原本是狂熱愛好,后決心將其轉為職業。
鄭國棟喜歡的建筑攝影師是Iwan Baan。Baan紀實中帶著人文氣息的攝影風格,讓他產生強烈的共鳴:不刻意追求畫面的純凈通透,將建筑物周邊元素毫無違和感地融入畫面。因為要拍一組干凈的照片相對簡單,難的是烘托片子的氛圍,讓觀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。就像鄭國棟說現在的自己,更喜歡拍一些符合常態、貼近百姓生活的照片。
他認為好的攝影是記錄,同時也是表達、傳達。表達照片內容,傳達攝影師拍攝意圖,有場所性,也要有敘事性;并結合一定的光影,表現人與建筑互動的關系。
劉國威
人是空間的靈魂
劉國威,職業建筑攝影師,現居杭州。
從天大到都靈理工,劉國威是正兒八經建筑學出身。從大一開始接觸建筑攝影,至今已有八年;正式成立工作室一年,人生的第一個甲方是直向建筑。
劉國威相信,人是空間的靈魂,空間因人的使用而鮮活。他認為自己最擅長拍攝的,正是人在使用中的建筑或景觀空間。在他的畫面里,人物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襯托建筑的比例、尺度,也不是為了構圖好看;而是通過人,來表達一種場景感與故事性,觀眾可以通過畫面中人的活動,感受到建筑的氛圍和情感,從而與畫面產生更深的聯結。
他給工作室起名“Daily建筑攝影”,就是期望捕捉建筑日常使用狀態的場景,通過人在建筑環境與空間中的活動,展示建筑最真實動人的一面。
羅燦輝
引人入畫,引導思考
羅燦輝,職業建筑攝影師,現居于香港和深圳。
在從事了6年設計工作后,為尋求工作、生活、興趣之間的平衡,羅燦輝選擇離開設計崗位。他創業、旅行、讀研,探訪全球各地的城市,積累拍攝的靈感和經驗,最終成為了一名建筑攝影師。
他認為與其說自己擅長拍攝某一類作品,不如說熱衷于某種拍攝思路——他喜歡探索建筑與城市、人文及自然環境的互動,也會觀察建筑的存在對人產生的影響。
談到人物之于建筑照片的作用時,羅燦輝則表示,“引人入畫”不僅可以增加畫面故事性和氛圍感,還能為靜止的圖像增添可思考的層面。通過巧妙地將恰當的人物引入畫面,攝影師可將觀眾的思考引導至自己想要表達的意圖,這也是他一直在嘗試和總結的創作手法。
卓泓鐸
好的攝影作品,是默不作聲但又意味深長
卓泓鐸,景觀設計師/建筑攝影師,現常居廣州、深圳兩地。
從華南理工畢業后,卓泓鐸遠赴北歐讀書、工作,利用閑暇時間全球旅行,在十余年的時間里踏足了40余個國家和地區,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各類地理雜志和旅游局公眾機構選用。在哥本哈根BIG事務所擔任景觀設計師期間,卓泓鐸就曾接受過有方的采訪(詳見文末)。
從規劃與景觀科班出身,到風光與人文攝影,再回到設計與建筑攝影;對影像創作持續地滿懷好奇與熱忱,一直是卓泓鐸秉持的心態。
他認為,攝影師的職責不僅僅是簡單地記錄建筑物的外觀,更需要以經過斟酌的視角,賦予建筑新的故事和情感。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做到足夠的敘事性。好的攝影作品,是默不作聲但又意味深長的。
趙賽
傳達對建筑的即時感受
趙賽,建筑攝影師,重慶大學建筑學在讀博士。常駐重慶。
2021年,一組國美象山校區15年前后同場景對比攝影,讓很多人認識了彼時正在國美讀研的趙賽。而這位目前仍在讀博的攝影師也坦言,Iwan Baan(15年前國美象山校區項目的攝影師)對他來說有特別的意義。強迫自己按照Iwan Baan的拍攝視角來觀看建筑,受益匪淺;后來自身拍攝中所強調的空間層次與觀察者視點,也與此有關。
趙賽認為,對空間層次和觀者視角的呈現,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建筑。好的攝影作品應該讓建筑、空間變得有吸引力,讓觀者能夠產生情緒上的漣漪、想要去體驗的沖動。好的攝影作品,可能是一種現場氣氛的傳達。從攝影師的角度來講,能表達好當下的建筑,把當下對建筑的即時感受傳達給觀眾,就是好的攝影作品。
100個令人難忘的建筑場景
“埃及筆記”與“再看希?臘”專欄作者——建筑師、攝影師張弛的SCENARIO系列,旨在隨時隨地分享他曾見過的有趣場景,比如建筑的立面、室內,公園景觀,或城市的某處角落等等。
由作者張弛授權,本篇文章將第1—100張合訂,配上簡短的說明,與各位分享這100個令人難忘的建筑場景。
100個令人難忘的建筑場景2.0
由作者張弛授權,本篇文章將第101—200張合訂,配上簡短的說明,再與各位分享100個令人難忘的建筑場景。
剎那的永恒
建筑流動的邊界
“剎那的永恒”(Ephemeral Eternity)是由建筑攝影師楊天周創作的系列影像,意在探討建筑流動的邊界。這一系列的拍攝對象十分多樣,涵蓋久負盛名的大師作品、平平無奇的民居、無人問津的廢棄構筑等等。攝影師捕捉了這些不同建筑物與象征永恒的地平線交匯的剎那,顯示出時間、空間與記憶的交匯,在特定時刻使人造物成為了建筑,揭示了建筑流動而模糊的邊界,引導觀者思考建筑的本質。
昌迪加爾1989
昌迪加爾建于20世紀50年代,由現代主義旗手勒·柯布西耶(Le Corbusier)與皮埃爾·讓納雷(Pierre Jeanneret)、英國建筑師夫婦簡·德魯(Jane Drew)與麥克斯維爾·弗萊(Maxwell Fry)領導的來自國際及印度本地的建筑師團隊設計。
直到今天,昌迪加爾都被視為現代主義城市設計的標志案例。
這一組來自攝影師Thomas Flechtner的照片,拍攝于1989—1990年。彼時的昌迪加爾,距離柯布規劃設計的國會建筑群落成也才三十年。攝影師沒有選擇以標志性的角度為建筑拍攝“證件照”,而是以一些較為平常的視角,記錄下這場巨大的現代主義城市實驗中、那些日常的瞬間。
上海風景
攝影師尚哲峰拍攝的“上海風景”(Shanghai Scenery)系列,主要關注城市化問題。通過拍攝大面積的拆遷地、建筑工地及荒置的土地,進行視覺空間的壓縮,以日常的風景來“觀賞”城市化帶來的荒誕景象。
最終如何讓城市化不再成為以房地產資本擴張為中心的城市化,而是發展高質量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,是值得我們反思的。這個攝影系列也是對經濟、土地制度、人與自然環境如何共生的一次反思。
重慶這座城,有點厲害
這是來自建筑師、攝影師常文雨的一篇黑白膠片攝影集。呈現了作者學生時代漫游于重慶的大街小巷,用膠片相機記錄下傳統山地建筑空間、真實人居環境的珍貴體驗。其中有些地方不久后便拆了,這些照片也就成為一份不可復制的記憶......
深圳古建120圖
時光中的瑰寶
在深圳飛速發展的背后,隱藏著許多古老的建筑瑰寶。這些古建筑經歷了歲月的洗禮,見證了城市的變遷,其中蘊含著應對本地氣候的精妙設計靈感。
建筑師、攝影師袁小宜的深圳古建拍攝計劃叫《發現深圳》,通過“城市走讀”式的拍攝,去“發現”歷史的挑戰和啟發。
基于專業背景,作者將深圳的古建筑分為古城、古村落、墟、民居、宗祠、宗教建筑等類別,然后選取每一類的典型代表進行深入拍攝,目前已拍攝30余個。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獨特之處,需要多次往返,從不同的角度、在不同的時間和氣候條件下,去捕捉它們最真實、動人的一面。古城墻的樸拙、古村落的寧靜、墟市的熱鬧、宗祠的肅穆、宗教建筑的莊嚴......每張照片都是一個故事。
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20圖
從渲染到實景
從千畝平地到百丈高樓,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,始終是深圳城建備受關注的熱門片區。
2024年,深超總片區內濱海大道下沉隧道主線建成通車,南山香格里拉正式啟幕,招行總部、TCL、歐加大廈等項目進展迅速,C塔及相鄰地塊項目東塔塔樓結構沖出正負零......這片巨大工地,正以堅實的建設進度步入深圳都會日常。
從渲染圖到現實場景,本期有方影像聚焦片區內施工進展明顯的部分項目。持續關注深超總,歡迎一起“云監工”。
紅磚美術館
體驗枯寂之美
本文作者Kun是一名手機攝影愛好者。旅途中偶遇紅磚美術館,心想“錯過有些可惜,去看看吧”。果然,場館設計非常豐富,不只是各種磚的工藝,空間也有很多層次變化。
時間、光影、空間和情緒,四個元素驗證了他對攝影的理解。
訪美秀美術館
走進桃花源
由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建成于1997年,被譽為“地上的天堂”。建筑隱匿在滋賀縣的一片山林里,訪客需要穿過一條金屬隧道及一條極具未來感的懸空橋,才能見其真容。
建筑設計概念以中國古典名篇《桃花源記》為題——“林盡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復行數十步,豁然開朗。”
今年5月,攝影師梁俊豪前去探訪并記錄下了這個“地上的天堂”。
京都國際會館
體驗粗野主義力量之美
京都國際會館是日本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筑之一,盡管它的建筑師不像他的許多同輩那樣出名。它建成于當日本重新崛起為世界舞臺上的強國之時,見證了一些重要事件的發生,比如1997年關于氣候變化的《京都協議》就在這里簽署。
剛好遇上定期開放日,攝影師梁俊豪決定用鏡頭“回味”那個用建筑彰顯實力的年代。
貝聿銘最后的建筑
伊斯蘭藝術博物館
攝影師陳冠宏/ACF域圖鏡頭下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。
這是貝聿銘最后一個大規模建筑作品,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。
博物館于2008年落成啟用,當時貝老已經91歲高齡。這是貝老建筑人生的收官之作,從項目選址到建筑風格,都完整實現了建筑師的構想。建筑沿用了經典的貝氏幾何構成,如紀念碑般矗立在波斯灣的海岸線上。這也是貝聿銘人生如建筑的終極寫照。
2024索尼世界攝影大賽
建筑“專業組”入圍作品公布!
索尼世界攝影大賽(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)公布2024年度專業組“建筑與設計”類別入圍名單。包括7組入圍短名單的作品,以及3組入圍終選的作品。
作為全球最知名的攝影賽事之一,索尼世界攝影大賽每年進行一次評選。賽事整體分為四大組別:專業組(提交一組照片參賽)、公開組(提交一張照片參賽)、學生組(為學術機構準備)、青年人組(為12—19歲攝影人準備)。獎項總金額高達6萬美元,除此之外,獲獎者還可以獲得索尼最新款的攝影器材,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展出、宣傳作品并收錄進索尼攝影年鑒的機會。
2024索尼世界攝影大賽
公開組“建筑”類優勝作品公布!
全球知名攝影賽事——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公布2024年度公開組“建筑”類優勝作品:15張作品入圍終選,斯洛文尼亞攝影師Ana Skobe的攝影獲評最佳。
在以一張照片定勝負的“公開組”,一起來看看今年突出重圍的優勝作品吧!
GCCA混凝土建筑攝影獎
年度最佳及入圍作品賞析
作為使用范圍最廣泛的人造材料——混凝土,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:我們居住的房屋、工作的辦公室;我們通行的道路、橋梁;為我們服務的風車、大壩等等。作為可持續建筑材料的選擇之一,混凝土提供安全、耐用和有彈性的結構,并可為可再生能源基建打好基礎。
Concrete in Life是由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協會(Global Cement and Concrete Association,簡稱GCCA)舉辦的年度攝影比賽,向世界各地的攝影師開放。拍攝生活中的混凝土照片,就有機會贏得高達1萬美元的獎金。
這個有趣的攝影獎,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至身邊的混凝土構筑物,包括建筑、基礎設施等等。獎項將評選出4個類別最佳:城市混凝土、混凝土基建、日常生活中的混凝土、混凝土設計之美。在此之上,再選出一張年度最佳。
手機如何拍建筑?
第13屆世界手機攝影大賽優勝作品一覽
世界手機攝影大賽(The Mobile Photography Awards,以下簡稱MPA),與iPhone攝影大賽一起,作為舉辦時間最長的,專門面向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拍攝、編輯的照片的比賽,向來受到眾多手機攝影愛好者的青睞。
該獎項最早舉辦于2011年,除了每年度的比賽(10—12月)外,也會舉辦主題展覽,全年進行國際公開征集。MPA的年度獲獎作品,由攝影專業人士、記者、教師、藝術家和攝影、移動攝影和藝術界的領導者組成的評審團評選出來。獎項分為14個類別,其中包括“建筑/靜物”“自然景觀/野生動物”“人物肖像”“街拍”等等。
如果傳奇街頭攝影師布列松所說的“我們的前1萬張照片將是我們最糟糕的照片”是真的,那么可以肯定地說,手機攝影給了人們一個歷史性的機會,能夠更多地實踐、進步、超越,更早地抵達我們的第10,001張照片。MPA是擁抱這一決定性時刻的攝影師和藝術家的展示場所。
2024One Shot Photo Contest
獨具魅力的黑白攝影
與彩色攝影相比,黑白攝影需要更講究構圖與光影,由此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更具有引人遐思的魅力。旨在表彰優秀黑白攝影作品的Exposure One Awards,希望以此獎項讓更多人注意到黑白攝影所獨具的力量感。
該獎共設有兩項競賽:年度攝影師(Photographer of the Year)與年度黑白攝影(One Shot Photo Contest),后者是以一張黑白攝影作品定勝負的比賽,評委陣容包括瑪格南攝影師及來自全球知名藝術機構的策展人。
2024年One Shot Photo Contest“建筑”類別中,由Sebastien Arbour拍攝的蒙特利爾體育館屋頂拿下專業組金獎,Antonella Sacconi拍攝的紐約The Vessel大樓則獲得非專業組金獎。
2024法國巴黎攝影大賽
最佳建筑攝影揭曉
法國P×3攝影獎(Prix de la Photographie, Paris),亦稱“法國巴黎攝影大賽”,創辦于2007年,時至今日已成為歐洲重要的攝影獎之一。
P×3以推薦新興攝影人才聞名,旨在促進世界對攝影的欣賞,并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介紹給巴黎的藝術界。
每一屆比賽,每張提交的照片都將由專業的P×3評審團進行評估。獎項設置有多個類別,每個類別下會評選出年度攝影師及二等獎獲得者,往下再是這個類別的金、銀、銅獎。最終,全類別年度攝影師、最佳新人和各類別下的年度攝影師的作品,將在巴黎的畫廊展出,并出版在年度書籍中。
2024年的P×3攝影獎已經公布各類別的年度獲獎攝影師及作品,我們從“建筑”類別下挑選出36張獲獎作品,與你分享。
本文編排版權歸有方所有。圖片版權歸攝影師或來源機構所有。若有涉及任何版權問題,請及時和我們聯系,我們將盡快妥善處理。聯系郵箱:info@archiposition.com
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,未經授權,謝絕轉載。
上一篇:Navisworks2025安裝破解教程,圖文詳解!
下一篇:政策新聞 | 商丘市住建局 關于2024年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補貼新申請人員名單的公示
推薦專題